导盲犬进展馆线下活动全过程实录 矛盾的冷暖–被栓着的导盲犬_社会公益网
网站首页 滚动新闻 热点公益 企业责任

导盲犬进展馆线下活动全过程实录 矛盾的冷暖–被栓着的导盲犬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8日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滚动新闻 > 正文

据中国视力障碍人士协会数据显示,尽管全国有1731万视障人士,但导盲犬的数量却仅有400只左右,这使得普通视力残疾人申请到免费导盲犬的机会非常渺茫。即使一些幸运的视障人士成功获得导盲犬,他们在享受导盲犬带来的帮助与陪伴的同时,依然面临着现实困境——导盲犬常常被拒绝进入公共场所。

甚至社会中不乏反对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的声音,认为导盲犬会乱叫扰民甚至咬人。实际上,导盲犬的选拔和训练过程极为严格,只有性格温顺、忠诚服从的犬只才能通过筛选,并持证上岗,且目前并无导盲犬攻击他人的记录。还有人担心导盲犬会引发卫生问题,尤其是在酒店、商场等密闭且人多的公共场所,认为导盲犬可能通过通风系统传播细菌或致敏因子,引发其他顾客不适。一些城市的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基于类似的卫生或责任考虑,拒绝导盲犬入内。虽然法律赋予了视障人士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的权利,但社会观念仍需一个转变过程。

于是我们在杭州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导盲犬进展馆线下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导盲犬的日常工作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导盲犬和视障群体的认知与接纳程度。这是一场关于导盲犬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实地探索,也是一场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视障人士的公益行动。

我们第一个探访的地点是杭州的京杭运河博物馆。初到馆外,博物馆古典的建筑风格与运河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令人心生敬畏。然而,当团队成员带着导盲犬试图进入馆内时,却遭到了工作人员的阻拦。

“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导盲犬进入展馆的情况,需要请示领导。”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面露难色。团队成员们耐心地解释导盲犬的重要性以及此次探馆的公益性质。经过一番沟通,最终博物馆领导同意让我们进入。

馆内的灯光柔和,历史文物静静地陈列在玻璃柜中。导盲犬默默地跟随在使用者身边,敏锐地察觉周围的环境变化。团队成员名浩耐心的解说这场馆布局和文物,在导盲犬开始慢慢适应周围环境后,我们开始详细记录了展馆的无障碍设施、导盲犬的适应性、使用者的体验、以及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反应。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与上一站的波折相比,这次的探馆过程顺利得多。刚进入馆内,一位热心的工作人员就主动上前询问:“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吗?”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们得知,虽然工艺美术博物馆之前没有接待过导盲犬,但他们在入职培训时已学习过相关知识,因此能顺利接待导盲犬。

第三天的探馆让我们经历了更多的温暖时刻。当天的第一站是颉德文化博物馆,这座小型的博物馆坐落在一片幽静的街区。导盲犬在博物馆内表现得十分安静,工作人员对它也很友好。有一位年长的阿姨在看到导盲犬后,忍不住说道:“小时候我曾被狗咬过,但导盲犬真是太乖了,居然让我有点想摸摸它。”

阿姨在大家的引导下,勇敢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它的头顶。导盲犬安静地站着,仿佛明白阿姨的心情,轻轻摇了摇尾巴。这样的互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

接下来我们探访的是杭州文化博物馆。这里的场馆宽敞,人流如织。刚进入馆内,一位保安阿姨立刻上前拦住了我们。“狗不能进来!”她严肃地说。然而,旁边另一位年长的保安叔叔却笑着说:“别担心,导盲犬是工作犬,有规定它们是可以进来的。”他一边安抚阿姨,一边用对讲机通知其他保安:“南馆的各位注意,场馆内有导盲犬参观,请大家配合引导。”

这位保安叔叔的贴心举动让我们倍感温暖。一位年轻的保安小伙子也主动过来,帮我们隔离了一个安静的区域。后面他还尝试为我们讲解,尽管他有些紧张,讲解过程中也偶尔会磕磕绊绊,但他的认真和专注深深打动了我们。

善意的种子

在随后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这位小伙子今年刚满18岁,刚刚开始工作不久。看着他努力地向游客解释导盲犬的工作职责,我们感受到,或许正是这些年轻人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社会对导盲犬的看法。

03

在最后一天进展馆活动时,我们前往杭州自然博物馆,体验却不如前几天顺利。馆外,阳光透过树影斑驳地洒在地面上,似乎预示着一切都将顺利进行。然而,当我们走到入口时,一位保安叔叔大声喝止:“不能进!带宠物的不能进!”团队小伙伴被推着出来。尽管我们耐心解释导盲犬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相关证明,但对方态度依旧坚决。“不行,这是规定。”保安叔叔语气强硬,丝毫没有回旋的余地。开始旁边还有一个负责登记的阿姨,她也为我们辩解,后续来了很多保安把我们围了起来逼退到一个角落,她的声音就这样被慢慢掩盖。

最终,周旋了许久,请示了上级领导得到了这样的解决措施“导盲犬被栓在入口处,只能我们自己进去。”就这样,导盲犬被栓了起来,旁边围起了警戒线。导盲犬无辜地看着我们,尾巴轻轻摇晃,仿佛在说:“别担心,我没事的。”但团队成员心中却充满了无奈与酸涩。这一刻,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社会对导盲犬和视障群体的接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善意的种子,愿它生根发芽

通过这几天的探馆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导盲犬和视障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每一个博物馆、每一位游客、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对导盲犬的反应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我们开展这次活动之前,使用者从未有机会去过博物馆。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体验了文化之旅,更让我们看到,在社会的角落里,还有许多视障人士像使用者一样,无法享受普通人习以为常的文化生活。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视障人士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加友好的环境。当一个母亲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导盲犬在帮助盲人,我们不要打扰它”,当一位保安从最初的抗拒转变为主动协助,这样的善意正在悄然改变着社会。也许有一天,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将不再是需要争取的权利,而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常态。

,杭州的博物馆里,有一群年轻人带着导盲犬导盲犬走过的足迹。这些足迹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调研历程,也标志着一份长久的社会承诺和不断延续的善意。未来,当他们再次走进社会时,这份善意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

公益不仅仅是一次行动,更是一种长期的坚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更多的导盲犬和它们的使用者走进博物馆、走进我们的生活时,我们能看到更多温暖的笑容和理解的眼神。

作者:金名浩

  • Copyright 社会公益网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